張永熙等相聲界前輩也到場,見證丁少華收徒儀式。 鄭幼明 攝
  昨天下午,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、著名南京白話傳承人丁少華首次開門收徒,併在南京開心茶館舉辦收徒儀式,新收的5名徒弟中,有江蘇廣播電臺的著名主持人藍天,安徽省馬鞍山市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楊斌,在校優秀學生張驕、劉嘉豐、章軒然。中國相聲界泰斗、享有“南張北侯”盛譽的張永熙老先生,以及丁少華的師傅梁尚義等前輩也到場。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鄭幼明 文/攝
  “南京白話”即“南京相聲”
  南京白話又叫“南京相聲”,與另一種南京民間曲藝形式——南京白局的區別在於,“白局”是用南京話“唱”的,而南京相聲則是用南京話“說”的。南京白話流布於南京及其毗鄰地區,主要是以南京方言說、學、逗、唱。相傳始於上世紀30年代。至1960年前後,南京曲藝名家李宗翰先生將其命名為“南京白話”,以示與北方相聲的區別。2007年底,南京白話入選市級“非遺”。
  繼李宗翰、查志華之後,丁少華把自己排作南京白話的“第三代表演者”。如今,在南京莫愁新寓的開心茶館的相聲表演中,丁少華的南京白話已成為每晚保留節目。
  “南京話平時說了也許不好笑,但臺上說相聲就很逗樂!”丁少華說,因為南京白話在表演上使用的是南京語言,逗笑則靠南京方言和腳本的喜劇性,內容強調了地方性、南京味,表演增強戲劇性成分。
  像什麼“阿吃過啦”、“幹麼事啊?”“硬正”、“胎氣”、“搞得不得了”等,都是許多南京人常用的口頭語,雖是生活語言,但在相聲中卻產生逗樂的藝術效果。而“生果仁、靸板、多展子、糟死八塘……”這些地地道道的老南京話說的是“花生米”、“拖鞋”、“什麼時間”,雖然現在不少年輕人聽不太懂,但卻非常有韻味,如“糟死八塘”就是非常誇張的說法,糟是髒的意思,意思是洗掉臟要污染八個水塘。
  傳承“非遺”面臨語言環境危機
  丁少華說,現在,南京話也分“新”和“老”,新南京話是現在流行於多數南京人中的南京話。由於人員大流動的緣故,南京許多孩子已經不會說南京話了。2010年,丁少華曾被導演《金陵十三釵》的張藝謀聘為人文方言專家,協助教30多個小演員學講老南京話,他驚訝地發現,不少南京孩子因從小說普通話,現在的南京話說不好,更不用說老南京話了,也就是說,南京白話面臨語言環境方面的危機。丁少華認為,南京白話具有保留老南京的口頭記憶的功能,又有群眾基礎和文化認同感,作為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有人傳承下去。
  鏈接
  身為南京建鄴區莫愁湖街道文化站站長的丁少華,2008年以來,他以及他教出的學生,多次隨本報的“揚子社區行”,到南京各社區為市民無償演出,為眾多市民帶去笑聲和歡樂。“只有把根扎在市民當中,南京白話藝術之花才能常開。”丁少華如是說。  (原標題:南京白話傳承人丁少華首次開門收徒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h02ahlnj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